首頁 意見反應 相關網站

辯證論治系統中的聽語病理學
歷史背景 二十世紀法國失語學界記事 人物介紹 辯證論治系統中的聽語病理學 專有名詞介紹 參考書目

                       

  中醫辯症論治系統
醫學史  醫學全書
歷代名醫
歷代典籍文獻
針灸歌賦
傳統中醫聽語病理綜覽
聽語病理醫方集成
結語

  

洪振耀  博士

摘要   引言   

《本文初稿刊載於中華民國聽語會刊,1996年12月,Vol. 12,1-40。》

摘要

        本文融合語言學、聽語病理學和醫學史的觀點,旨在探索中國人在數千年的歷史中如何看待聽語病理問題。在引言之後約略提示中醫辨證論治系統所涵蓋的主要範圍和基本觀念,繼之以編年體方式指引重要的聽語病理學相關醫學史籍醫學全書歷代名醫歷代典籍文獻針灸歌賦解剖學典故等。所搜集的資料除了參閱近代重要著作以外,並查考正史以及歷代典籍文獻,彙整《殷虛。甲骨文。病卜辭1280-1380B.C.)》、《馬王堆醫書475-221 B.C.)》、《黃帝內經(約403-200B.C.)》、《局方發揮(約1350 A.D.)》、《針灸大全(1439)》、《本草綱目(1578)》、《針灸大成(1601)》、《醫宗金鑑(1742)》、針灸歌賦等,蒐羅相關資料,條舉類纂,範圍大致涵蓋傳統中醫對於心靈認知、聽覺系統、發音系統、聽語相關之病症描述、病機解釋、診斷治療等數類之認識和理論。限於篇幅,本文僅以戰國秦漢時期的《黃帝內經》和清朝太醫院用為主要教科書的《醫宗金鑑》分別作為古代和近代的代表作而稍加深入探索,冀望尚能重現中國傳統聽語病理學之風貌於一二。

        以編年體為主呈現基本材料之後,在綜覽部分則以概念為主,分門別類加以進一步整理重現。範圍大致涵蓋中醫由經絡系統等獨到的哲學理論所引申得來的特有名稱和證治系統,如四診證治、八綱證治、臟腑證治、經絡證治等,以及針灸穴位配取和醫方用藥等數項。從新舊用詞之差異,或可觀其學術思想以及臨床實務之流變,提供比較古今中外聽語病理學發展之基礎,並在參照彼此觀念之互通和歧異當中,追溯思想技術發展之背景淵源,並探討整合新舊理論、實務、與術語之可能性。

(關鍵詞:中國哲學、科學史、醫學史、聽語病理學史、語言學史、聽語病理學、臨床語言學、應用語言學、中醫、黃帝內經、醫宗金鑑。)

引言

        自西風東漸以來,國學日漸式微,終至幾乎全盤西化。中國近代聽語病理學之發展大都以移植西方學術理論和研究成果為主。天地之間,草木無根不榮,江河斷源何以長流?在博大悠久的中華文化中,先賢歷經千百年來所推演淬取的醫學辨證論治系統,縱有全盤西化論的極端主義者斥之為「假科學」,然而就科學史而言卻是中國萬流朝宗,一脈相承的主流,自然極為值得探究,而其中也委實不乏足供吾等後學贊歎惕厲的心力結晶。

        回顧史實,截至十三世紀南宋時代,中國的人文科學技藝仍在多方面遙遙領先西方文明,然而歷經數百年來蒙古滿清入關以及海上洋人西力東漸等接連不斷的內憂外患,中華文化之綿延弘揚,面臨了多次繼絕存亡的關鍵。先有宋明理學與元清實學之爭,後有國學與西學之辯。亡國之慟,顛沛流離之苦,對民族學術思想之發展自然造成難以估量的衝擊和影響。西方的船堅砲利,無形中也摧殘了中華民族的自信心。清廷於1822年詔令:「針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太醫院針灸一科,著永遠停止。」1862年北京成立同文館,興辦洋務運動,提倡西學。胡適之(1891-1962)等學者自1919年「五四運動」之後極力鼓吹「全盤西化」,余雲岫(ㄒㄧㄡˋ)先生自1914著《靈素商兌》起,即領導醫學界人士竭力攻擊中醫理論,至1929年終於提出廢止中醫案。知識份子對於民族文化喪失自信,自戕竟至於此,豈不可悲!隨著國內近年來經濟的發達和國際地位的提升,國人對於先祖先賢的文化遺產應該漸能以持平的心態為較公允的論斷,進而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為先賢繼絕學,發展出具知識承擔,富本土關懷,有歷史情操,能繼往開來的學術文藝。

        中國地廣人多,歷史悠久,語言文化薈萃,學者名醫輩出,典籍文物浩瀚。就聽語病理學而言,必然蘊藏了豐富的學理思想和臨床辨證的寶藏。有識之士,豈可不知善用此珍貴之資源?雖則以今議古,難免唐突古人,譏先哲之洞見為無稽之謬論!然而今燈不續古焰,棄先人之心血結晶於不顧,安保先賢其不笑我耶?「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此理古今皆然。治學之道殆存乎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者,亦古今皆然也。民族文化切忌食古不化,其端賴代代薪火相傳,青出於藍方能可大可久之理,亦應不言自喻也。

        中國古代醫學雖無聽語病理學一門,然而以今觀之,卻有不少的文獻記載散見於內外科的各相關學門。本文旨在「發微」,而且受限於篇幅,多處未以敘述文體詳述深論,僅能就筆者之淺見,盡量按照編年體或概念分類的方式約略指引細節佐證可能之所在,或只呈現部分基本材料,意在拋磚引玉,冀望有志同仁齊心協力,不但承續先民之薪傳,掌握其辨證論治之精髓,更能推陳出新以弘揚先人之光輝!然而文獻素材若能排比得宜,頭緒條理自現,古人在史料中庶幾可自為證言,啟發吾輩後學也。

        本文參閱古今相關文獻,彙整基本材料,期能重現傳統中醫聽語病理學之風貌於一二。其中甄志亞(1994)主編之《中國醫學史》和台北知音出版社所刊印之系列中醫叢書包涵了甚多極具參考價值的史實和材料,對於本文構思之雛形助益甚大,然而為了行文流暢起見,本文不以繁瑣的註解加註常識性基本史料的出處,而盡量代以原書名或卷次章目,以利讀者進一步查考。古代文獻部分,版本眾多,內容大同小異,除非牽涉校勘訓詁問題,已於本文中提及之文獻即不再列於參考書目中,如此亦可節省部分篇幅。

        本文在引言之後即概述中醫辨證論治系統之主要範圍內涵及明列觀念重點,以便讀者在往後接觸基本材料時能知其與本文主題之相關究竟何在並能知所歸屬。本部分包括陰陽五行、天人相應學說等哲理,藏象經絡脈學等醫理,以及膳食養生、氣功導引等中國早期即已發展得頗為先進獨到並已融入生活的防治醫學的觀念,還有內科病因、病機、病證、論治等之辨證論治,外科解剖、按摩推拿、針灸、瘍醫等之證治手法,和方劑藥物炮灸法等幾項,以下各節所搜尋羅列之典籍文獻大致均不出此幾類之範圍。

        本文所欲搜集彙整的基本材料從古今醫史、正史、醫學全書等資料著手作起最為便捷,所以先以編年體方式介紹《史記100?B.C.》等正史、《醫說(1189)》、《歷代名醫蒙求(1220)》、《永樂大典(1403-1408)》、《醫史(1513-1516)》、《古今醫統大全(1556)》、《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1723)》等此類重要文獻。

        繼之介紹黃帝臣子歧伯、太倉公淳于意(215-150?B.C.)、張仲景(150-219)、徐之才(492-572)、孫思邈(581-682)、巢元方(?-605-616-?)、朱震亨(丹溪1281-1358)、萬全(1495-1580)、葉桂(1667-1746)、費伯雄(1800-1879)等與聽語病理學相關較高的歷代名醫,按理在其著作傳記中應有可貴的相關材料。

        在歷代典籍文獻部分仍採編年體,簡介《殷虛•甲骨文•病卜辭(1280-1380 B.C.)》、《馬王堆醫書(475-221 B.C.)》、《黃帝內經(403-200 B.C.)》、《難經(8-200)》、《傷寒雜病論(196-204)》、《諸病源候論/巢氏病源(610)》、《(備急)千金要方(652)》、《太平聖惠方(982)》、《聖劑總錄(1117)》、《醫說(1189)》、《局方發揮(135?)》、《針灸大全(1439)》、《外科樞要(1517)》、《本草綱目(1578)》、《脈語(1584)》、《針灸大成(1601)》、《類經(1624)》、《四診抉微(1723)》、《醫宗金鑑(1742)》、《瘍醫大全(1760)》、《植物名實圖考(1848)》、《中風簡要(1875)》等重要的歷代相關典籍文獻,並以戰國至秦漢之間託古集作的《黃帝內經》和清朝欽定太學醫科教科書的《醫宗金鑑》為例,對古代和近代傳統中醫辨證論治系統中的聽語病理學稍加整理重現,其中確實不乏足堪吾人贊歎惕厲的記載。

        針灸歌賦可謂是濃縮醫學論證、臨床辨治、和教學藝術的結晶。細察《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治雜病歌》、《玉龍賦》、《標幽賦》、《流注/通玄指要賦》、《席弘賦》、《四總穴歌》、《百症賦》、《六十六穴主治歌》等都不難找到與聽語病理直接或間接相關的材料,可以作為進一步探索或印證中醫聽語病理學心法要訣的指引。

        中國的解剖學在《皇帝內經》中已有《素問•五藏生成》等篇章論及,但是中醫始終仍然以經絡系統為主。自新朝(9-23A.D.)王莽令太醫尚方與巧屠共同解剖翟義黨人屍體而首開先例之後,繼之有北宋翰林醫官王惟一編製《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1026)》,宋仁宗慶曆年間繪工宋景、吳簡根據宋廷外決歐希範等屍體繪製《歐希範五臟圖(1041-1048)》,北宋崇寧年間楊介解剖泗州處死者屍體製成《存真(環中)圖(1102-1106)》,所以至十一二世紀為止,中國的解剖學已經具備了相當的規模。接觸西方知識之後,十七世紀漸有鄧玉函(Johann Tarrentius)譯《泰西人身說概(1629)》,羅雅谷(Diego Rho)、鄧玉函(Johhann Terrentius)、龍華民(Niccolo Longobardi)等譯述《人身圖說》,巴多明(Dominique Parrenin)將Pierre所著法文《人體解剖學》譯為滿文《欽定格體全錄(169?)》。王清任(1768-1831)著《醫林改錯(1830)》甚具道德勇氣和實證精神。朱沛文編著的《華洋藏象約纂/中西臟腑圖象合纂(189?)》是會通比較中西解剖學的珍貴史料。

        綜覽部分彙整相關醫典文獻,依術語釋名、證治類別、經穴配取、醫方集成等主要概念系統加以分類整理。釋名含解剖術語和病理描述,暫且分為心靈認知、頭顱腦部、顏面頰部、眼部、耳部、唇口齒舌部、鼻顎咽喉部、(頸項胸背腰)軀幹四肢、瘖啞、失語、兒科、婦科、精神科等數類。相關術語的系統整理是醫學史研究的基礎工作,也不失為管窺傳統中醫聽語病理學的捷徑,更是比較整合古今中外聽語病理學的重要依據。併發症候的描述對術語的詮釋和證候的分類釐清頗有助益。傳統中醫的證治類別有:四診證治(望聞問切)、八綱證治(表裡、寒熱、虛實、陰陽)、氣血證治、風火溼痰證治、臟腑證治、六經辯證(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不分手足)、經絡證治等,此等傳統的證治準則在聽語病理也都有某些相對應的證候。望聞問切四診其中聞問二診都和聽語相關密切,而古人以言語聽診問診也自有獨到之處。經穴配取部分整理古人針對聽語病理按部或對症取穴之常用穴道,並選數穴道為例,引證相關經典段落相互參照印證。醫方集成部分則羅列散見醫籍中用來治療聽語病理之方劑藥名,各方劑之處方、方歌、方解詳見本文及相關原典。綜覽之下,真是琳琅滿目,嘆為觀止。可見傳統中醫的聽語病理學對於某些病症不但有論而且有方,確實頗具規模,足堪吾輩後學審問鑽研。

 

 
 

[ 首頁 ] [ 中醫辯症論治系統 ] [ 醫學史 醫學全書 ] [ 歷代名醫 ] [ 歷代典籍文獻 ] [ 針灸歌賦 ] [ 傳統中醫聽語病理綜覽 ] [ 聽語病理醫方集成 ] [ 結語 ]

上次修改日期: 2000年0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