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黃帝臣子 俞跗、少俞、少師、歧伯、雷公 扁鵲(?675/651-310/307B.C.戰國) 華佗 110?-208 東漢倉公(淳于意215-150B.C.)三國 淳于意((太)倉公,215-150B.C.,西漢) 張仲景150-219 漢 黃甫謐 214-282(後漢建安二十年-晉太康三年)甘露間(256-259)患風病耳聾,乃習針灸,著《針灸甲乙經》 葛洪261-341或264-344(81歲) 晉 《抱朴子•離應篇》:「…或問堅齒之道。抱朴子曰:『能養以華池,漏以醴液,清晨建齒三百過者,永不動搖。』…或問聰耳之道。抱朴子曰:『能龍導虎引,熊經魚咽,燕飛蛇屈鳥伸,天俯地仰,令赤黃之景,不去洞房(按:兩眉間下二寸為洞房,三寸為上丹田);猿據兔掠,千二百至,則聰不損也。…』」 巢元方。隋大業中太醫 徐之才492-572 南北朝 徐氏六代醫學世家:徐熙->徐秋夫->徐道度->徐文伯->徐雄- >徐之才 徐道度 徐叔響->徐嗣伯 佚:《雷公藥對》、《徐氏家祕方》、《徐王八代家傳效驗方》 甄權540-643-? 唐 《明堂人形圖》 孫思邈 581-682 唐錢乙1032-1113 宋 劉完素(河間先生)1110-1200金 火熱論。寒涼派。《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取穴:通經接氣法、接經三法。《傷寒標本心法類萃》:太乙神針。 張元素(潔古、易水)1151-1234金 臟腑辨證論。易水學派。 張從正(字子和,號戴人)1156-1228金 攻邪論。攻下派。「吐、汗、下」三法:「引涎漉涎,嚏氣追淚,凡上行者,皆吐法也。灸、蒸、薰、渫、洗、熨、烙、針刺砭射,導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催生下乳,磨積逐水,破經泄氣,凡下行者,皆下法也。」 「好藥者,與之笛笙。」 李杲(東垣老人)1180-1251金 《脾胃論》:「內傷脾胃,元氣不足」為百病之源。溫補脾土。 王好古 1200-1264宋陰證論,溫養脾腎。《陰證略例》。 朱震亨(丹溪) 1281-1358元相火論。養陰派:「陽常有餘,陰常不足」。 15世紀日本成立「丹溪學社」 親撰:《格致餘論》、《局方發揮》。門人所作:《丹溪心法》 戴思恭1324-1405明 虞搏1438-1517明 萬全1495-1580明。兒科世醫 《育嬰家密》四卷《幼科發揮》二卷《片玉心書》 李梴15??-1575-15?? 明 1575-1576《醫學入門》、《藥象論/用藥法象》 楊繼洲1522-1620明 張介賓(字景岳、會卿、號通一子) 1555-1632或1563-1640明音樂「可以通天地合神明」 吳有性(158?-166?) 1642《溫疫論》,倡「戾氣學說」 喻昌1585-1664清 《喻氏醫學三書》:《尚論篇》、《醫門法律》、《寓意草》 張璐1617-1698清 葉桂1667-1746清 善查脈、望色、聽聲、寫形,精於診治。 吳謙1732-1795清 費伯雄1800-1879清 治癒道光帝「失音」(清實錄?起居注?) 1863《醫醇賸義》4卷,26門,論治104條,自擬方186首。 趙熙1877-1938 |
上次修改日期: 2000年06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