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向上 意見反應 相關網站

結語
中醫辯症論治系統 醫學史  醫學全書 歷代名醫 歷代典籍文獻 針灸歌賦 傳統中醫聽語病理綜覽 聽語病理醫方集成 結語

 

結語   參考書目

結語

語言能力不但是人之所以異於禽獸的一種基本能力,在人先天後天的各項知能當中也屬於非常高層的心智功能,因而也必然預設並統合了多項基層的感官動作功能。傳統的中醫雖未特別開立聽語病理一門,然而在相關的耳科、喉科、兒科、婦科、雜證科和由藏象經絡學說所推演出來的辨證論治系統、藥劑學、外科針灸、防治醫學中都累積了不少可貴的經驗和學說,對於某些病症更是醫論藥方兼備。在相關科技方面,宋朝時代(968-1279A.D.)中國即有「顙叫子」(馬伯英1994:629),相當於西方今日所謂的「人工喉」。

今日科技的成就或歧途都深深植根於文化思想的歷史傳統,在歷史根源中檢討科技人文的發展才不愧是慎思者。而文化的傳承,不但應該勇於批判,更須要勤於創新。

灌鴨涎去魚刺,灌狗涎除獸骨,灌癩蝦蟆血或食飴糖取喉針的土法或許有某些鄉下農村的智慧,今日已有較先進的外科設備或技法可以取代,然而多食荸薺,使腸中銅錢鐵骨先化堅為軟,再多食青菜豬油,以利異物自然送入大腸,與糞便同出,縱使在今日也不失為可行之法,或許也可免外科醫師大費周章,動用內視鏡或手術刀。

早期「肺中有二十四孔」、「脾聞聲則動」等普遍存在的迷信今日已經自然成為聞所未聞的「邪說」,然而當時之所以會有此等「學說」和中國古典聲學中「凡萬物中空有竅者皆能鳴焉」的說法之間是否存在某種因果關係?類似此等學術思想的痕跡應該是科學史上有趣的題目。沒有歷史反省的習性又豈能擔保今日的尖端科學不成為明日的迷信邪說?

灸食歌聲宛轉善於模仿人語的百舌鳥來治小兒語遲是典型類比推演法的謬論。以伯勞鳥曾棲踏之樹枝鞭撻語遲幼兒的療法,或許是源自百舌鳥的錯誤類比推演,外加古人由小兒初生不啼以蔥鞭背法得來的靈感。妊娠忌食兔肉以免令子缺唇這一類的風俗信仰,難保今日不仍在民間流傳,所以也是聽語相關工作人員依然必需面對的社會教育問題。查考古文獻才知道其實當中牽涉兔尻有九孔和兔肉性甘寒等更多的問題和考量。將語遲和髮遲並列為心氣不足的症候似乎有獨到的臨床觀察和理論依據,而以赤小豆或菖蒲丸補心氣之不足,若未經現代藥劑學的科學驗證或輔以特殊語言教學法即斥之為無稽之談,則反而是缺乏科學實證精神了。

春秋時期(475-221 B.C.)馬王堆醫書《導引圖》第二十圖的《引聾圖》,就今日運動防治醫學的觀點和氣功導引術的知識而論,以適當的身形意念導引氣血運行而達成防治耳聾的療法頗有可取之處,也是老祖宗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落實「整體醫學」的極佳實例。金代何若愚著《子午流注針經》,更於1153年改編為《流注指微賦》方便學子誦習。何氏首倡子午流注針法,按時取穴,比之今日西方醫學所謂的「時間療法」可謂是頗有先見之明。

兩千多年前戰國至秦漢(403-200 B.C.)期間託古集作的《黃帝內經》中已經包含了相當豐富的聽語病理學思想,《靈樞•憂恚無言篇第六十九》整篇討論的都是語言的解剖、生理、病理、治療等問題,而在黃帝的問題中開宗明義即關注語言病理和情緒問題的關係,這是中國人可以引以為傲的,今日的聽語病理學若對此問題還不夠關切的話可得深刻反省了!

《素問•奇病論篇第四十七》中討論「子瘖」一症使得中國數千年來的婦科自然會注意到聽語病理的現象,進而注意到「產後妄言見鬼發狂」的症候,甚至提出「產後不語分虛實」,區分產後「子瘖」、「子啞」之別。這也是學術發展和歷史文化關係密切的極佳例證。關於瘖啞的描述和診斷光從暴瘖、勞啞、久病失音、遺溺失音、腎虛瘖痱、謳歌失音、久嗽聲啞、久咳失聲、金破不鳴、金實不鳴、急喉瘖、慢喉瘖等用語就不難看出傳統中醫的音聲病理學也頗有獨到之處。

關於語言問題的診斷和相關症狀的描述在下列用語中即不難看出其涵蓋的範圍相當廣泛,區分也甚細微:失語、不語、舌強不語、神昏不語、啞風不語(小兒抽風不語、大人中風不語)、虛不能言、懶言、倦言、鄭聲呢喃、語訥、言蹇、語澀、舌縱語澀、舌麻語澀、好言、頻言、復言、譫語、妄言、亂言、言語錯亂、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語悲泣。如此成就,比之西方也是毫不遜色的。在文化傳統所累積的基礎上,若能再配合現代語言學的語音、構詞、語法、言談結構分析,以及核子顯影醫學,和認知科學線上活體研究等學理和科技,才稱得上是真正融通中西的學術研究。

西方真正偉大的科學家從未狂傲到認為當代的科學即足以解釋一切天地化育,宇宙奧祕。西方的知識系統在科學哲學之上還有神學,東方相對於西方神學思想的應是玄學。西方的學術歷經數世紀發展至今,已漸體會「萬法唯心」的奧義,而將研究的眼光由至大無外的自然宇宙轉向至小無內的心靈世界,所以研究心靈認知的認知科學將持續蓬勃發展至下一世紀已是不可遏抑的學術主流。

由孔孟,經魏晉清談,宋明理學,至禪宗,不分儒道釋,中國人一向喜談心性,因此也累積了相當豐富的玄思和語彙如:「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慮、生、主、中、德、氣、神明、精明、精神、血氣、魂魄、靈明、精氣神、天真之氣、渾然一氣、天真一氣、精神之祖」以及「神從精氣妙合有,隨神往來魂陽靈,並精出入陰靈魄,意是心機動未形,意之所專謂之志,志之動變乃思名,以思謀遠是為慮,用慮處物智因生」等都極具科學研究前導之價值。佛家所謂的第八識「阿拉耶識」,無體無形,然而卻統管一切記憶認知,除了自身修行參悟之外,目前似乎難以任何科學方法實證研究。

西方尖端的科學家已經逐漸與東方的玄學思想展開對話,Goleman & Thurman (1991)和Hayward & Varela (1992)等學者和達賴喇嘛對話後所編著的心智科學的著作即屬此類,而中國的聽語病理學早就和心靈哲學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否則「舌」為何又名「靈根」呢?預計在下一世紀將有更多東方的哲學玄學思想成為西方心理學關注的研究主題,甚至共同參與建構認知科學研究的派典。

語言能力牽涉深廣,其生理運作是高層的認知功能,其病理可能源自各種基層或高層的身心障礙,因此需要高度的科際人力整合。儒家一向懷抱「未知人焉知天」的人本精神,深具人文關懷。以人文精神為關懷聽語病患的基點,整合現代相關學科的知識人力技藝,抱持科學史宏觀的反省和創新的觀念,必能再造中國聽語病理學的新風貌,開創中華文化的大格局。

參考書目

Asher, R.E. 1994. (ed.) Th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Oxford: Pergamon.

Beaumont, J. G., P. M. Kenealy, & M. J. C. Rogers. (eds.) 1996. The Blackwell Dictionary of Neuropsychology. Oxford: Blackwell.

Bynum, W. F., R. Porter. (eds.) 1993. Companion Encyclopedia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New York: Routledge.

Friel, J. p. 1991. Dorland's Illustrated Medical Dictionary. Philadelphia: W. B. Sounders.

Goleman, Daniel & Robert A. F. Thurman. 1991. Mind Science: An East-West Dialogue. London: Wisdom Publisher.

Hayward, Jeremy W. & Francisco J. Varela Eds. 1992. Gentle Bridges: Conversations with the Dalai Lama on the Science of Mind. London: Shambhala.

Ni, Maoshing. 1995. 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Medicine: A New Translation of the Neijing Suwen with Commentary. Boston: Shambhala.

小曾戶丈夫,兵田善利。1971/1995。《意釋黃帝內經素問》。東京:築地書館。

小曾戶丈夫,兵田善利。1972/1996。《意釋黃帝內經靈樞》。東京:築地書館。

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傳統醫學編輯委員會。1992。《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傳統醫學分冊》。上海:中國大百科全書。

中國大百科全書現代醫學編輯委員會。1993。《中國大百科全書•現代醫學分冊》。上海:中國大百科全書。

王吉民、伍連德。Wang, K. Chimin & Wu Lien-Te. 1935 / 1977。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中國醫史》。Taipei: Southern Materials. 台北:南天。

王得鑒(主編)。1989。《中醫耳鼻喉科學》。台北:知音。

四庫全書國醫文庫整理小組(主編)。1993。《四庫全書•國醫文庫》。北京:中國醫學科技出版社。

印會河、張伯訥(主編)。1993。《中醫基礎理論》。台北:知音。

江育仁(主編)。1989。《中醫兒科學》。台北:知音。

吳考槃。1924。《百人名家合注傷寒論》。中華。

吳考槃。1931。《金匱要略五十家注》。中華。

吳克潛。1936。《古今醫方集成》。

吳謙。1742 / 1976。《醫宗金鑑》。台北:大方。

李濤。1940。《醫學史綱》。

汪巽仁,陳竹友(編)。1987。《中醫古醫籍詞義》。台北:明文。

承澹安。1931。《中國針灸治療學》。

林天東。1986。"「心開竅于耳」小議"。北京中醫, 1986(5):21-22。

紀曉嵐(清)等(編)。1772-1781/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

孫曉明。1987。"試論耳聾治肺"。陝西中醫, 1987(8):356-357.

徐春甫(明)(撰)。1556/1963。《古今醫統大全》。台北:新文豐。

馬伯英。1994。《中國醫學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馬繼興。1992。《馬王堆古醫書考釋》。湖南: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高文鑄(編撰)。 1991/1995。《黃帝內經論文索引(1910-1988)》。郭靄春 (主編)。《黃帝內經詞典》。975-1200。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

高源清(發行)。 1990。英漢醫學大詞典。台北:牛頓。

張山雷。1923。《難經匯注箋正》。

張沃榮。1987。"《內經》「肝為語」新解"。北京中醫學院學報, 10, 5:17.

張治聰/隱庵(清)、馬蒔/元臺(明)。1910。《張馬合注黃帝內經/素問靈樞合編》。上海:廣益。

張重華。1985。"《內經》中有關耳鼻喉科內容初探"。浙江中醫學院學報, 1985(2):75-76。

張新奇(主編)。1995。《傳世藏書•子庫醫部》。湖南: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

張榮。1987。《內經》「肝為語」新解。北京中醫學院學報,10,5:17。

張驥。1937。《黃帝八十一難經正本》。

曹柄章。1936。《中國醫學大成》。

許鴻源,畢毬.威廉。1977。《陳存仁中國醫學史》。台北:新醫藥。

陳存仁。1935 / 1981。《中國藥學大辭典》。台北:旋風。

陳西河(編著)。1984。《中醫名詞辭典》。台北:五洲。

陳邦賢。1919 /1937。《中國醫學史》。商務。

陳夢雷等(清)(編)。1723/1987。《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點校本)》。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黃竹齋。1924。《傷寒論集注》。中華。

黃雲臺(編)。1992。《醫用古漢語字典》。廣西:廣西科技出版社。

奧田邦雄,高原滿男(合著)。鄒化民(譯)。1984。《圖解醫學英漢漢英辭典》。台北:國際文化。

楊甲三(主編)。1994。《針灸學》。台北:知音。

葉天士(清)。《臨證指南醫案》。 台北:故宮博物院。

葉橘泉。1983。陳存仁。《中西病名對照表》。台北:五洲。

裘吉生 (主編)。1936/1961。《增補珍本醫書集成》。台北:世界。

裘慶元(吉生)。1936。《珍本醫書集成》。世界書局。

裘慶元(吉生)。1961。《增補珍本醫書集成》。台北:世界書局。

甄志亞(主編)。1994。《中國醫學史》。台北:知音。

趙熙、孫祥麟、王秉禮。1923。《針灸傳真》。

趙橘黃。1932。《新本草圖志》。

劉必先。1985。《漢英中醫名詞辭典》。台北:五洲。

鄧鐵濤。1989。《中醫診斷學》。台北:知音。

戴新民 (發行)。1987。《黃帝內經章句索引》。台北:啟業。

戴新民(發行)。1978/1981。《中醫名詞術語大辭典》。台北:啟業。

謝邦永。1983。《內經》瘖的含義。浙江中醫雜誌,18, 5, 7-8。

謝觀 (主編)。1921/1994。《中國醫學大辭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謝觀(利恆)。1921 / 1988。《中國醫學大辭典》。台北:商務。

謝觀(利恆)。1935 / 1970。《中國醫學源流論》。台北:古亭。

顧世澄(清)(纂輯)。??/1973。《瘍醫大全》。台北:旋風。

 

 

 
 

[ 首頁 ] [ 向上 ]

上次修改日期: 2000年0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