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中醫辨證論治系統 本部分可參考印會河、張伯訥(1993主編)《中醫基礎理論》及其他相關書籍。 哲學 陰陽五行學說 天人相應 五運六氣:五季節(五行之歲運)、三陰三陽六氣旋。 天之六氣:陰、陽、風、雨、晦、明。 人之六氣:元氣、宗氣、營氣、衛氣、臟腑之氣、經絡之氣。 藏象:五臟、六腑、奇恒之府、命門 五臟:心、肺、脾、肝、腎。 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上焦、中焦、下焦)。 奇恒之府:腦、髓、骨、脈、膽、女子胞。 命門。志、液、體、竅。 氣、血、津液 經絡:十二經脈、奇經八脈 《靈樞。海論》:「夫十二經脈者,內屬於臟腑,外落於肢節。」 五輸穴:井、滎、輸、經、合。 十二經脈: 手太陰肺經-> 手陽明大腸經-> 足陽明胃經-> 足太陰脾經-> 手少陰心經-> 手太陽小腸經-> 足太陽膀胱經-> 足少陰腎經-> 手厥陰心包經-> 手少陽三焦經-> 足少陽膽經-> 足厥陰肝經(-> 任脈-> 督脈-> 手太陰肺經) 奇經八脈 督脈、任脈、衝脈、帶脈、陰蹻脈、陽蹻脈、陰維脈、陽維脈。 十二經別:手足三陰三陽 絡脈:十五絡脈(十二經之絡,督、任絡,脾之大絡)、浮絡、孫絡 《靈樞。脈度》:「經脈為裡,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 十二經筋:手足三陰三陽 十二皮部 脈學 寸口診脈 《難經。一難》:「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脈動也。」 三部九候 三部:上、中、下。九候:天、地、人。 《素問。三部九候論》:「上部天,兩額之動脈;上部地,兩頰之動脈;上部人,耳前之動脈。中部天,手太陰也;中部地,手陽明也;中部人,手少陰也。下部天,足厥陰也;下部地,足少陰也;下部人,足太陰也。」 三部:寸、關、尺。九候:浮、中、沈。 《難經本義》:「脈有三部九候云云,三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浮、中、沈也。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頭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鬲以下,至臍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臍以下,至足之有疾也。」 兒科「虎口三關診法」 辨證論治:病因、病機、病證、論治 病因 六淫致病說、癘氣致病說 六氣六淫。 六淫:風、寒、暑、濕、燥、火(熱) 七情內傷: 喜、怒、哀、懼、愛、惡、欲。 《禮運》喜、怒、憂、思、悲、恐、懼。 飲食、勞逸、痰飲、淤血、外傷 病機: 邪正盛衰、陰陽失調、氣血津液失調、 內生五邪(風、寒、溼、躁、火)、 經絡、臟腑、奇恒腑病機 病證 證候分類: 四診、八綱 四診:望、聞、問、切。 八綱證治:表裡、寒熱、虛實、陰陽。 六經辨證(東漢張仲景) 太陽病、少陽病、陽明病、 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 論治:防治、針灸、外治、方劑 導引、氣功、養生、膳食 解剖學 針灸 九針:鑱針、圓針、鍉針、鋒針、鈹針、圓利針、毫針、長針、大針 子午流注針法、靈龜八法(奇經納卦/干支法) 按摩推拿 瘍科 藥物學、炮灸法。君臣佐使。 |
上次修改日期: 2000年06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