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還譯作 |
||
【腦專輯】適當訓練可強化大腦功能 腦子越用越靈光,不用就生鏽。撰文╱霍洛韋(Marguerite Holloway)Visiting Assistant Professor of Journalism and director, dual-degree program in Journalism and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B.A., Brown; M.S. Columbia. Staff writer, P & S Journal; reporter, Medical Tribune; editor, news editor and contributing writer, Scientific American; contributor to The Nation, New York Newsday, The Village Voice, Audubon, Mother Jones, Natural History, Science, Wired, Business Week.
翻譯/王道還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候選人,中研院史語所助理研究員,專長為生物人類學。
突觸(synapse)是大腦可塑性的最基本層次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尼柯爾(Roger Nicoll)認為:「『可塑性』是神經科學中最受濫用的字眼。」他的實驗室正在同校備受爭議的神經科學家莫山尼奇(Michael M. Merzenich)的對面。現在,大腦的任何變化,都說是「可塑性」,不管是化學上的變化,還是新神經元的形成(這叫「神經新生」),或者是較大區域的「功能重劃」(remapping)。然而,可塑性最基本的層次,是尼柯爾正在研究的「突觸」[1]。突觸是神經元以化學物質為訊號互相溝通的地方。學習可強化神經元之間的連結,一方面創造更多的連結,另一方面也加強它們的化學溝通能力。這些變化把涉及某個動作、感受或者念頭的神經元串接在一起,有句俏皮話"Neurons that fire together, wire together."(可以譯做「神經元一齊開火,一齊串連」就是指這個現象。神經可塑性必須從突觸的層次開始,否則一切免談。
成年人的突觸仍有可塑性直到1960年代中,大家還認為成年人無法形成新的突觸,一旦大腦停止發育,神經元的連結就凍結了。後來,科學家才發現事實並非如此。舉例來說,當年英國牛津大學的雷斯曼(Geoffrey Raisman)與費爾德(Pauline M. Field)證明了:成年人的突觸具有可塑性。其他人發現環境與經驗都能影響大腦,令人矚目,例如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羅森茲威(Mark R. Rosenzweig)、伊利諾大學的葛里諾(William T. Greenough)領導的研究團隊。葛里諾證明了,要是訓練大鼠從事具挑戰性的任務,或將牠們放入「複雜的環境」中(他說,不過是在籠裡放些好玩的玩具罷了,「當然比不上牠們在自然環境中所面對的智力挑戰。」),大腦裡都會形成新的突觸,不管成年了沒有。這些新的突觸或者強化記憶,或者強化運動協調能力。
「豐富型環境刺激」活化大腦這些針對演練效果所做的研究,以及後來叫做「豐富型環境刺激」(透過玩具與作業提供刺激)的研究繼續開花結果,許多人正在尋找臨床應用的竅門。刺激與演練使大腦受傷的大鼠復原得較快;最近的研究結果也顯示,帶有杭丁頓氏症基因的小鼠,要是生活在複雜的環境中,發病時間就會延後。葛里諾與其他研究人員認為,這些效果不只是新突觸導致的,還有新生的血管以及新生的星狀細胞(astrocyte,負責清理大腦中的過剩物質,例如鉀離子,使神經元處於最佳環境中)。這些情境下,包裹在神經軸突表面的髓磷脂(myelin)也強化了,而這種脂質的神經鞘是神經纖維的生存與傳訊所不可或缺的(譯按:多發性硬化症就是神經鞘剝落的結果)。
成年大腦不變仍為主流發現突觸具有可塑性之後,科學家開始評估大腦在更大的尺度上是否具有可塑性,例如整個神經網絡或大腦某個區域。不過,這個想法並不新鮮。19世紀末、20世紀初,有幾位科學家就主張大腦會因經驗而重新形塑。例如詹姆斯(William James, 1842~1910)就假定大腦會不斷地受經驗改變。1920年代時,拉胥里(Karl Lashley, 1890~1958)發現,猴子的運動皮質似乎每個星期都會變化。直到1970年代,仍有人從事同樣的研究;但是主張成年大腦是固定而不變的科學家居主流地位,他們發現,大腦只在嬰兒期與兒童期早期,亦即所謂的「關鍵期」,才會發生大規模變化。莫山尼奇評論道:「宗教[2]是從主流發展出來的。而主流認為:大腦像個計算機,重要功能在關鍵期已經建立了。」
實驗證明大腦皮質的運動1980年代,莫山尼奇與合作者進行了一系列實驗,包括美國田納西州范德比爾特大學的卡斯(Jon Kaas),他們揭露了:成年猴子的運動皮質會發生變化。大腦皮質位於大腦外層,上面有負責處理觸覺、運動、聽覺、視覺等感官資訊的區域;人類的大腦皮質還有負責語言與推理能力的區域。有一個實驗,是將猴子的手指切下一根,結果牠大腦皮質運動區由那根手指驅動的區域,不久之後就對傳遞鄰近手指資訊的神經元有反應了。可見皮質上原先負責那根失去的手指的區域,正在監控與處理鄰近手指的資訊;就像一塊棄置的土地,很快就會遭鄰居佔用。莫山尼奇回憶道:「那個實驗結果把我給喚醒了。」
這是莫山尼奇以猴子做的經典實驗,證明大腦皮質具有可塑性。首先,他將猴子身上負責手指或手上某個部位的神經切斷。他發現,大腦皮質上的對應區開始對先前它不負責的區域有反應。而且,那個皮質區對應的身體區域會逐漸擴大。
整個神經科學社群也都驚醒了。加拿大列斯布里治大學領導神經可塑性研究的科爾布(Bryan Kolb)回憶道:「莫山尼奇是第一位從事這種研究的學者,證明這些神經功能區會改變,我驚訝極了。那時大家認為大腦是根據基因藍圖建造的,沒有人想到會在大腦上偵查到規模那麼大的變化。」
大腦皮質重劃規模可以擴大不過,佔領「無主土地」的都是緊臨的鄰居,來自幾公釐之外。到了1991年,科學家發現了幾公分外來的佔領軍。這個發現的基礎,是許多年前由陶布(Edward Taub)所奠定的,現在他在美國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罕分校任教。當年,陶布切斷了幾隻猴子的手臂神經,再觀察牠們的大腦。可是他被迫放棄了那個研究,因為主張動物權的人士控告他虐待動物,就是著名的「銀泉猴案[3]」。有一陣子,他的研究完全停擺。
許多年後,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威克富瑞斯特大學醫學院的彭斯(Tim P. Pons)與陶布等人,研究當年從陶布實驗室裡搶救出來的猴子,發現了令人驚訝的結果。那些猴子的手臂都殘廢了,可是牠們大腦皮質上原來處理手臂訊息的區域,現在接收的是面孔捎來的訊息。范德比爾特大學的艾布納(Ford Ebner)解釋道:「那些猴子大腦皮質功能重劃的規模,過去學者都認為是不可能的。那是另一座里程碑。」很明顯,成年大腦是個有活力又有效率的地主,絕不容許空間閒置。 過去20年,以猴子做的研究與從人類得到的證據,已經可以互相印證。現在,大腦皮質具有可塑性已是公認的成年大腦特徵。科學家研究喪失一肢的人,發現原先負責斷肢的皮質區域,後來處理來自殘肢或顏面的訊息。演奏弦樂器的音樂家,支配按弦手的皮質區比支配拉弓手的來得大,而且最常用的手指佔用了最大的區域。習慣閱讀點字的人,手指接觸點字時激發的是視覺皮質。
利用至療程?這些證據都能互相印證,而莫山尼奇、陶布和其他學者正在思考如何利用這些發現,以協助各種腦傷與失能病人。莫山尼奇說:「我們知道,大腦終生都有可塑性,不管是孩子還是大人。那個結論引導我們問一個簡單的問題:我們能不能驅動一個年紀較大的腦子,朝著有療效的方向變化?」
「限制-誘導」運動療法幫助大腦皮質變化大腦能憑著自身的可塑性恢復功能嗎?到目前為止,最堅強的證據來自陶布與同事自1980年代起研究的中風病人。在更早的實驗裡,陶布發現,手臂的神經給切斷的猴子,要是以電擊強迫的話,還是能夠移動那隻手臂。現在,因為中風而喪失運動功能的病人,也能學會再度利用手臂的方式。陶布與德國耶拿大學的密爾特納(Wolgang Miltner)、康斯坦茲大學的埃爾伯特(Thomas Elbert)合作,在實驗中限制中風病人的正常手臂,讓病人密集訓練癱瘓的手臂,一天幾個小時,一連兩個星期。結果,他們成功迫使病人再度使用看來像是癱瘓了的手臂。這叫做「限制–誘導」(constraint-induced, CI)運動療法。陶布說:「根據同行公認的看法,中風一年之後再進行治療,不可能恢復功能。」可是有些病人已經能夠再度有效使用手臂了,甚至包括那些20幾年前就中風的人
「限制-誘導」運動療法(CI)實驗CI用於中風病人病人復原的情形還反映在大腦皮質的功能重劃上。陶布指出:「CI療法徵用了皮質受損區附近的大片區域。」其他的研究團隊也觀察到同樣的現象,而現在許多醫院都已經採用CI療法了。最近,美國伊利諾大學芝加哥校區的希爾(Daniel B. Hier)完成了一個研究,指出另一種形式的復健也能夠使中風病人的皮質功能發生變化。
CI研究未完備雖然已有許多機構採用CI療法,並發展出各種不同的形式,許多專家寧願等待進一步研究的結果,不願現在表態。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已經撥款支持CI療法的研究,將在六個地方進行臨床實驗。美國國家神經學疾病與中風研究院的格拉夫曼(Jordan Grafman)評論道,當務之急是驗證療效,他說,研究人員必須知道「CI療法對哪些病人有效、哪些病人無效,以及受傷後多久必須接受治療。必須進行的研究太多了。」
CI用於失語症患者陶布、埃爾伯特與同事已經著手以CI療法治療腦性麻痹的兒童。他們也成功地協助因中風而喪失說話能力的病人。這些失語症患者得重複練習某些語音,一天好幾個小時。他們與接受運動治療的病人不同,身體不受任何「限制」;他們只是接受密集的語音訓練。
CI用於肌張力不全症陶布與莫山尼奇、同樣也是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白爾(Nancy Byl)等人,便使用同樣的療法,協助音樂家與工人恢復特定手指的使用能力。有時候,人們一直連續而快速地使用各個手指,大腦皮質上控制不同手指的區域,邊界就會模糊。一根手指的區域併入了另一根手指的區域,結果就是手部「肌張力不全症」(dystonia):想伸出一根手指,結果另一根或其他幾根都伸了出來。研究人員說,要是針對每根手指設計不同的動作,反覆練習,就能恢復原先的功能邊界。
CI所衍生的「快語」莫山尼奇也注意到兒童與成人的語言障礙及閱讀障礙,不過他在這方面的研究招徠了敵意與疑慮。1990年代中,他與美國路特格大學的塔拉爾(Paula Tallal)合作,成立「科學學習公司」,製作、銷售一套以電腦操作的訓練學程,叫做「快語」(Fast ForWord)。他們的點子分別源自自己過去的研究。「快語」是為有語言處理障礙的孩子設計的:先以慢速播放語音,例如"ba",使孩子能夠很快學會分辨"b"與"ah"是不同的聲音。訓練以遊戲的形式進行,那些遊戲可以持續很久,每星期20小時,一連幾個月。在幾百次重複練習中,這些語音會逐漸加快,最後,孩子能學會分辨正常速度的語音。根據他們今年3月初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PNAS)上發表的報告,有閱讀障礙的孩子經過「快語」訓練之後,不僅閱讀能力改善,連大腦都改變了,因為處理語言的區域變了。
附註:1. 「突觸」105年紀念。「突觸」(synapse)這個字在2002年時就105歲囉!突觸這個字第一次出現是在 1897年的生理學教科書(A Textbook of Physiology)的第三部:中樞神經系統。這本書是由 Michael Foster 著作, 並由Charles S. Sherrington 協助完成。這是 Charles S. Sherrington 製造的名詞。"synapse" 源自希臘: "syn" 意思是一起 "together" ,而 "haptein" 意思是 『緊握』。
2. 原文為“The religion developed from the main stream, ”在本文,我認為應翻為「大眾的信仰是從主流發展出來」
3. 1981年5月,22歲的帕契哥( Alex Pacheco)還是喬治華盛頓大學3年級的學生,來到位於馬里蘭州銀泉市的「行為研究所」( Behavior Research Institute)實習,他發現老闆陶伯博 士 Dr.Taub對實驗室裡的17隻猴子非常殘忍,不但很少治療實驗所留下的傷口,任猴子們自生自滅,還砍了隻猴子的手當紙鎮;4個月後,帕契哥終於說服警方突襲陶伯的實驗室,救出17隻猴子。
4. 科學人網站 http://sa.ylib.com/
[1]「突觸」105年紀念。「突觸」(synapse)這個字在2002年時就105歲囉!突觸這個字第一次出現是在
1897年的生理學教科書(A
Textbook of Physiology)的第三部:中樞神經系統。這本書是由
Michael Foster 著作, 並由Charles
S. Sherrington
協助完成。這是
Charles
S. Sherrington
製造的名詞。"synapse"
源自希臘: "syn"
意思是一起 "together"
,而 "haptein"
意思是 『緊握』。
[2] 原文為“The religion developed from the main stream, ”在本文,我認為應翻為「大眾所相信的是從主流發展出來」 [3] 1981年5月,22歲的帕契哥( Alex Pacheco)還是喬治華盛頓大學3年級的學生,來到位於馬里蘭州銀泉市的「行為研究所」( Behavior Research Institute)實習,他發現老闆陶伯博 士 Dr.Taub對實驗室裡的17隻猴子非常殘忍,不但很少治療實驗所留下的傷口,任猴子們自生自滅,還砍了隻猴子的手當紙鎮;4個月後,帕契哥終於說服警方突襲陶伯的實驗室,救出17隻猴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