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語言的特點

The characteristic of spontaneous speech


 

一般而言,我們在聽說教學中總是以規範的口語體為準繩,這類對話結構比較緊密,很少有語言錯誤,而一個語言社群在非正式的場合往往使用自然語言來進行交際,習慣於口語規範體的人,由於不熟悉這類自然語言,有時會造成理解的錯誤。那麼在非正式場合使用的是一種怎麼樣的自然語言呢?它又有哪些特點呢?我們曾對大量自然語言做了錄音,進行分析和比較,歸納出這類文體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獨特之處,我們以英語為例:

(1)    含蓄性(implicitness of the language):談話雙方在非正式場合進行對話時,往往會使用一些意義不明確的句子。這些句子中的一些指前特徵(anaphoric features)如果脫離了上下文,就會變的歧異,如含有替換詞one或其他指示詞this,it等的句子,即為一例:

That’s a big one.

That’s why the two men never visit each other’s houses.

It’s a terrible shame.

(2)    隨便性(lack of conscious planning):在非正式場合由於不存在需按事先商定的內容進行交談的’’外部壓力’’(external pressure),因此,我們經常可觀察到:

i.            對話雙方同是開始一個話題(simultaneous start given to an utterance)

ii.           事後思考的現象頻繁出現(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afterthought)

She’s got these other sort of funny places and funny little shops, I think.

iii.         重複話語的某個部分(repetition of a certain part of a discourse)

(3)    正常的非流暢性(normal non-fluency):上述兩個自然語言的特點,必然會導致在正式的對話文體中出現種種錯誤,例如口誤”(slip of tongue)不符合語法”(umgrammaticality)不完整”(incompleteness)等。

當然,這些錯誤往往被寬容,或甚至不引起人們注意,正如英國語言學家CrystalDavy所指出,也許只是在與規範的正式文體或書面語相比較時,這些特徵才能被認為是錯誤

 

2.      文體風格變異(Stylistic variation

一個語言集團的成員再闡述某一個思想時,往往能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表達方式,從而引起語言變異現象(language variation).例如:

a. The reporter wrote down the details in his pocketbook.

b. The reporter wrote the details down in his pocketbook.

 

3.      不同層次的變異現象(Variations at different level

對語言變異現象進行觀察和分析後我們發現,任何一個語言集團的成員不可能只用一種語言方式進行談話和寫作;任何一個說本族語的人都掌臥一系列不同表達方法,這些表達方式的總和就構成了它的語言技能(linguistic repertoire)。他在不同場合會選擇正式,較隨便,客氣,和熟稔等文體。試比較:

a. When his dad died, Peter had to get another job.

b. After his father’s death, Peter had to change his job.

c. On the decease of his father, Mr Brown was obliged to seek alternative empolyment.

這些句子的含義大體相同,但出現在不同場合。a. 可能出現在彼得•布朗的朋友的閑談中;b. 主於中性文體;c. 很正式,事實上有點做作,只可能出現在書面報告裡。又如:

a. Clean the window, will you? (熟稔)

b. Would you please clean the window? (客氣)

c. I wonder if you would mind cleaning the window? (更客氣)

朱斯(Joss)曾把談話方式分為五個等級,他認為說話者會根據不同情境來選擇其中任何一個等級。這五個等級是:

(1)    刻板語言(frozen speech)是一種非常正式的談話方式:

In my opinion, he is not the man whom we want.

(2)    正式語言(formal speech)指的是風格嚴謹的語言:

I believe he is not the man for whom we are looking.

(3)    諮詢語言(consultative speech)是介乎正式談話和隨便交談間的一種談話方式:

I don’t think he is the man we’re looking for.

(4)    隨便交談(casual speech)是介乎客氣的非正式交談和親密的交談之間的一種談話方式:

I don’t think he is our man.

(5)    親呢話語(intimate speech)是同親戚和社會地位相同的人交談時使用的一種較隨便的談話方式:

I’m afraid you’ve picked a lemon.

‘in my opinion”  ’ I believe” ’I don’t think”更正式些;’whom”’that’或省略的關攜帶詞更刻板些;定與從句中介詞至於從句末尾(non-shifted proposition)常出現在非正式文體中;’He is our man’是非常隨便的說法,”a lemon”則是俚語。

我們可以在語音、語法和詞彙這三個不同的語言層(level of speech)上觀察和分析語言變異現象。

 

4.      語言變異的原因(cause of variation

近年來許多英美學者試圖用某些模式來描述社會變項與語言特徵間的關係,他們從地點-時間-原因的角度,即從使用語言的具體場合和語言的功能角度來解釋語言變異的原因。更具體地說,他們把語域(register),及具有某種具體用途的語言具體這一概念進一步分為話語範圍(field of discourse)、話語方式(modes of discourse)和談話方式(tenors of discourse)三個類型,並把他們與語言變異現象的原因聯繫起來。

1)    由題材決定的話語範圍(field of discourse)對語言使用有重大影響。

2)   語言變異也與話語方式(modes of discourse)有關。

3)            在一個特定的交際場合,談話方式(tenors of discourse)也有賴於說話者和聽話者之間的關係,及談話或交際雙方的關係。也正是這種關係決定了談話應以正式、隨便或親密等文體進行。

 

參考書目: 實用英語語言學 戴煒華·戴煒棟編著 台北 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1993年5月

 

                                                        [回成人語言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