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之隱喻在台語,中文,英文三種語言之比較

 

傳統上,有一種錯誤的觀念,隱喻總是認為是一種修飾的技巧,而且必需在文學的領域當中才能被探討。隱喻被錯誤的認為是詩人的遐想和咬文嚼字。我們在日常生活的言談之中可不需用到隱喻就可暢所欲言,但事實上,這是大錯特錯的想法,根據專家研究發現,只要對日常用語稍加探討,就可明白,乎我們每天說任何一句話都夾雜著隱喻的用法。就以猴的隱喻來說,台語使用侯當隱喻,絕大部份都是負面的意函。

例如:鄙猴猴(醜如猴),猴相(急性),猴神(猴性,好動的人,輕挑的性質),猴頭鳥鼠目(相貌不雅,心事惡毒之相),猴咬猴(奸夫的遭遇戰),猴手猴腳(喻手腳敏捷,做事乾淨俐落)。

中文的用語當比喻也都是負面的。例如:猴急,沐猴而冠

在英語的用法中,對猴子也是充滿歧視。

例如:as tricky as amonkey.

          have a monkey on one’s back

          make a monkey of oneself

          a monkey with a long tail(俚:抵押)

          get one’s monkey up(俚:發怒,冒火)

          get the monkey off (俚:戒除吸毒惡習)

          I’ll be a monkey’s uncle(口:真想不到)

綜合三種語言的實例,我們發現人類對於他們血緣最親的動物充滿輕視,不管是用猴的比喻來說人的長相、個性、行為模式、工作效率,幾乎沒一句好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