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學者及其影響

 西方學者早期的實驗語音學家推薦美國的E.W.斯克里普契爾(Scripture, E.W.),1906年他出版了實驗語音學研究》,同時還有J.P.盧賽洛(Rousselot, J.P.),1908出版了《實驗語音學原理》。兩本書提供了大量的生理實驗方法和成果,是現代實驗語音學的啟蒙著作。50年代開始了言語聲學的研究。美國的貝你電話公司實驗室、哈斯金斯研究組,瑞典的皇家理工學院言語通信係,英國的愛丁堡大學語音系都做了很多工作,為後來的實驗語音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有美國的H.弗菜徹(Fletcher, H.)、J.L.弗拉納根(Flanagan, J.L.)、P.拉德福格德(Ladefoged, P.)、英國的D.B.弗賴(Fry, D.B.)、瑞典的C.G.M.方特(Fant, C.G.M.)等人。特別是美國的M.朱斯(Joos, M.)是較早應用聲譜儀來分析語音的一位與語言學家。

 

 東方學者中國的語言學家早在30年代就用實驗方法分析漢語語音。有劉復的《四聲實驗錄》(1924),王力的《博白方音實驗錄》(1931)。他們在法國學習語音學,用浪紋計做漢語聲調的實驗。當時他們在國內首先闡明了聲調就是音高頻率的變化關係。趙元任在30年代以後做了吳方言及廣東、湖北、湖南等地的方言調查,羅常培調查了廈門及其他方音,都是用當時的唱片灌音和用浪紋計、漸變音高管等工具記錄和分析語音。劉復創制了聲調推斷尺,是國內的第一種語音實驗儀器。趙元任在南京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建立了具有國際水平的語音實驗室,羅常培在北京大學創立了〝語音樂律實驗室〞,這些都擁有完備的灌音設備和各種形式的浪紋計,以及從國外獲得的一些生理實驗儀器等。他們還與中央研究院的物理研究所合作,創制電子管的音調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繼續發展語音實驗工作。50年代中期建立了語音實驗室,引進並自制實驗儀器。這些配合推廣通電話的工作,歷史來發展了了許多關於普通話的生理和聲學分析的論著,培養了作。70年代後,國內有些大學為了配合語音教學,多在中文系成立語音實驗室,如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等。一切有關言語通信工程的機構也從事語音實驗。新生力量。同時,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也發展了語音實驗,做了許多語音分析、合成與識別的工作。另外,南京大學物理系也在聲學語音學的教學研究方面做了不少工作。

資料來源: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 P352-354 吳宗濟撰稿1994年4月台北:錦繡出版社  

 

 
回實驗語音學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