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國際音標最早是在1886年,由語言學家保爾巴西所帶領的一群英國和法國語言教師,為了教學與研究上的需要,在國際語音學協會的贊助下給開發出來的,並於1888年公佈。最早的國際音標是根據斯威特設計的羅馬字母所制定,但之後它又再經過數次的修正,在1993年出版最新的一次修訂版本,並於1996年又更新一次。

 

 

 

http://en.wikipedia.org/wiki/International_Phonetic_Alphabet

 

以下是IPA協會網站的資訊:

ê 網站名稱:IPA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

ê 網址:http://www2.arts.gla.ac.uk/IPA/

漢語&IPA

 
 

漢語是我們的每天使用的語言,母語。老師在這堂課特別強調我們除了學習西方的理論之外也要有本土化的學習。可是在網頁中除了「漢語音節結構」這個部份以外,就沒有其他漢語的語音學資料了。所以我認為應該在網頁中介紹初步的漢語語音學,至少粗淺的介紹如何用IPA標示漢語。例如「敲」/tʰɕiau/

聲母

ㄅ p  ㄆ   ㄇ m  ㄈ f
ㄉ t  ㄊ   ㄋ n  ㄌ l
ㄍ k  ㄎ   ㄏ x
ㄐ tɕ  ㄑ ɕ  ㄒ ɕ
ㄓ tʂ  ㄔ ʂ  ㄕ ʂ  ㄖ ʐ
ㄗ ts  ㄘ tʰs  ㄙ s

韻母
華語的韻母,各家見解不同,有些把音素分得比較細,有的比較沒那麼仔細。以下列出的是竺家寧(1992)的說法。這個系統的優點是幾乎所有符號都用IPA 的標準符號,但是有些音並不完全符合IPA標示的發音位置。比較細的分法可以參考端木三 San Duanmu (2000) The Phonology of Standard Chinese 或是台灣師大國音教材委員會(1982)《國音學》的說法。這兩者的說法並不完全使用標準的IPA符號,但是描寫的發音位置比較接近實際的位置。

竺家寧《聲韻學》p.76-8

空韻 (ㄓㄔㄕㄖ) ʅ

空韻 (ㄗㄘㄙ) ɿ

ㄧ i

ㄨ u

ㄩ y

ㄚ a ㄧㄚ ia ㄨㄚ ua
ㄛ o

ㄜ ɤ

ㄝ e  ㄧㄝ ie ㄩㄝ ye

ㄞ ai ㄨㄞ uai

ㄟ ei ㄨㄟ uei

ㄠ au ㄧㄠ iau

ㄡ ou ㄧㄡ iou

ㄢ an ㄧㄢ ien ㄨㄢ uan ㄩㄢ yen

ㄣ ən ㄧㄣ in ㄨㄣ uən ㄩㄣ yn

ㄤ  ㄧㄤ iaŋ ㄨㄤ uaŋ

ㄥ əŋ ㄧㄥ  ㄨㄥ   ㄩㄥ yuŋ

ㄦ ə˞

空韻和ㄦ有時也用 [ʐ̩ z̩ ɹ̩] 表示。有些著作把不成音節的元音 ( 在華語中只有 [i] [y][u] ) [j] [ɥ] [w] 表示。例如「ㄨㄞ」在這種寫法中會變成[waj]

FreeLeaf. (2005、6). 華語注音符號和IPA對照表 Retrieved Jan. 10、2008、from http://mt.leafportal.org/archives/001350.html

以下連結提供了台語的各種拼音法對照表。

台語七種拼音法對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