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鐘擺振動?
鐘擺振動是指來回的運動。許多物體因為被敲擊都會做短時間的鐘擺運動,像鐘、鈴鐺等等。使得我們的聲帶的振動要比只是一個鐘擺---如擺錘,還要來得更有趣的地方,是因為為何這類的來回運動可以一直持續下去。這就是所謂因為流動而造成的鐘擺振動現象。流經一面牆或是一水面的氣流都會引起表面的振動,從在飛行中的飛機機翼或是在加熱系統中的空氣導管可以看出這個現象。
雖然是如此科學的現象,但研究學者一開始是以一種簡單、不完整的模組來姐是聲帶振動。當越來越多有關人類發音的現象被人們所注意到,此後的模組就發展的越來越精密。第一批以物理法則為基礎來對聲帶振動的簡單說明之一即是白努力效應。此效應並用來描述機翼的抬升現象。過去幾十年來,科學家持續不斷地利用電腦系統來創造出夠複雜並能模擬出聲帶鐘擺振動的模型。
聲帶小幅鐘擺振動之物理學(The physics of small-amplitude oscillation of the vocal folds)這個理論是由伊格魯狄茲(Ingo R. Titze)於1987年在美國愛荷華州的愛荷華大學時(The University of Iowa)裡的聲波暨生物機械學實驗室所提出,其是奠基在body-cover假設的聲帶鐘擺振動理論。而這裡所使用的cover(即surface-wave propagation in the mucosa)是用能傳送黏質的表面波的一分散表層所表示。表面波的排量和速度的線性化,以及更進一步的小幅近似值,造成了關閉式地表示鐘擺振動的情形出現。這個理論是預測說肺壓是維持鐘擺振動的必要條件,那就是說,造成開始鐘擺振動的壓力會因為以下三個因素而降低,分別是減緩黏質波的速度、把聲帶緊閉和把在聲門的收斂角度趨緩。聲帶於聲響載荷的作用也被包括在內。這種情形出現在聲道遲緩降低了鐘擺振動的起始壓力,然而,聲帶的抗阻卻增加了這種振動壓力。這論述可以應用在假聲、氣音以及當沒有聲帶碰撞時的發音起始與結束。這樣的論點也和之前以兩團模組和摺疊管為基礎的論述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