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腦幹聽力誘發反應

中樞神經系統(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平時就會產生生物電位活動(bioelectric activity)Berger在一九二九年時(Jacob son et al., 1985)稱它為腦波(electroencephalogram)。這種經由各種感官刺激,如聽覺、視覺、觸覺等,所誘發出來的生物電位波可由進行中的腦波中分離出來,而由聽覺誘發出來的就稱為聽力誘發反應(Davis et al., 1939)。在聲音刺激後十秒內即被誘發出來的波稱為早期聽力誘發反應;十秒到三百秒內的波稱為中期聽力誘發反應;在三百秒到一千秒間的則稱為晚期聽力誘發反應。在此所要討論的是早期聽力誘發反應中的腦幹聽力誘發反應(ABR)

早期的聽力誘發電位波形圖並不易判讀,因此以腦波為背景的腦波原形中,這些萃取出來的波形常被腦波遮蔽住,這種技術就稱為電位波積疊法(summational of the electrical activity)。後又經電子儀器及電子計算器的發展,將此種電位波積疊法運用在電腦(電算盤上),則使得波形更清晰,干擾(artifact)更被除掉,使得判讀更容易。

 

 

測驗名稱

反應時間點(msec)

刺激感官

解剖部位

耳蝸電位圖(electrocochleography,ECOG)

1-5

聽覺

耳蝸

腦幹聽力誘發反應(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

1-10

聽覺

腦幹下部

 

2  誘發潛位能反應測驗

 

(一) 腦幹聽力誘發反應(ABR)的神經傳導路線

腦幹聽力誘發反應是包括了七個波,從第一波到第七波,都是在給予刺激音後十微秒(msec)內發生的,從一開始人們即對這些波是由解剖位置上何處發出來的感到好奇,而想知道這些波是來自於何處,後經過實驗而發表出波形和解剖位置的關係。見圖12-1所描述的ABR的神經傳導路線圖,及各個波源自的解剖位置。

大致上來說,第一波源自聽神經的遠端(靠近耳蝸的部分)。第二波的電位潛能來自聽神經靠近中樞的部分,及耳蝸神經核(cochlear)。第三波,部份來自耳蝸神經核,部份來自上橄欖複合體(superior olivary complex)。第四波來自左右兩側的側蹄系神經核(nucleus of  the lateral lamniscus),但是仍有少部分的訊息是來自上橄欖複合體。第五波的解剖發源地是左右兩側的疊體內丘(inferior colliculus)。第六波則源自於左右兩側的膝狀體內側(medial geniculate)。最後第七波來自左右兩側的聽放射(acoustic or auditory radiation)

11  各個波和解剖位置相對圖

 

11上可看到腦幹聽力誘發反應的各個波和解剖位置相對應的圖。當檢查刺激音經由聽覺的周邊系統,由外耳傳至中耳再至內耳的耳蝸,至此聽覺訊息經由神經衝動(nerve impulse) 而傳至第八對腦神經,也就是聽神經的耳蝸部分支-耳蝸神經(nerve cochleae)前庭神經(nerve vestibuli)是聽神經在內耳前庭部的分支。耳蝸神經、前庭神經及顏面神經同行,一起通過內耳道(internal auditory meatus),而上行至耳蝸神經核。耳蝸神經核共分成兩股神經,分別為背側及腹側耳蝸神經核(dorsal and ventral cochlear nucleus)。當病灶部位是在聽神經上,如聽神經瘤(acoustic neuroma),或是在小腦橋腦角(cerebell opontine angle)上,例如小腦橋腦角腫瘤(cereball opontine angle tumor),則腦幹聽力誘發反應的第一波及/或第二波之後的波,會有異常的情形出現。接著聽覺訊息再由耳蝸神經核上行至上橄欖複合體,再經由側蹄系神經傳至側蹄系神經核。左右兩側的側蹄系神經核可經由側蹄系聯合(commissure of probst)而交換訊息,所以聽覺訊息在這有交叉互換的機會, 所以在聽力測驗時,才有所謂同側及對側耳之偵測。神經衝動再由側蹄系神經核經過上行的側蹄系神經(lateral lamnicus)傳至疊體內丘,如同側蹄系神經核一樣,疊體內丘亦可經由疊體內丘聯合(inferior collicular commissure)而使訊息相通,這是聽覺訊息的第三次互通。第一次是在耳蝸神經核經過稜形體神經纖維(trapezoid fibers)到對側的上橄欖複合體。由疊體內丘再經由疊體莖神經系(peduncle of inferior colliculus)上行至膝狀體內側, 再經由聽放射而到達聽覺皮質區(auditory cortex),這裡是聽覺中樞。腦幹聽力反應即是測這條腦幹聽覺路徑上電位的活動,經由此條路徑上電位的改變,間接地了解到異常的部位是在哪裡。

 

 

(二)、正常腦幹聽力誘發反應

反應波型態

正常腦幹聽力誘發反應包括有七個波。這七個波中以第五波為最強,第二及第四波則較常消失。Chiappa,(1979)Rowe,(1978)Picton & Fitzgerald,(1983)Jacobson,(1985)皆表示有五種波形是常見的正常反應:(1)每個波都彼此分開,很容易即算出來有七個波。(2)第Ⅳ及Ⅴ波,並未完全分開,但也不是合在一起的,稱為肩形波。而且第ⅤⅣⅣ波比第Ⅴ波的振幅大。(3)(2)中所述也是肩形波,但第Ⅴ波比第Ⅳ波的振幅大,其他各波皆各自分開。(4)第Ⅳ及第Ⅴ波結合在一起,形成Ⅳ-Ⅴ波的結合波(wave -Ⅴ complex),有時第Ⅳ波較大,有時第Ⅴ波較大。(5)有第Ⅳ、Ⅴ波的結合波,且兩波等高,其他波則各自獨立,這個Ⅳ、Ⅴ波的結合波,看起來很顯眼,見圖12(E)

12 腦幹聽力反應波型

(三)、腦幹聽力誘發反應影響

年齡:年齡對腦幹聽力誘發反應有明顯的影響,在中樞神經功能未成熟前

測的結果,是波的絕對反應時間比成熟者的長很多。嬰兒在第六至第八週時,他的第一波絕對反應時間就可以和成人相當,但是第Ⅴ波的絕對潛伏時間則須等到十二個月大時,才會和成人差不多。由此可見,神經系統的成熟順序是由周邊到中樞。一般在新生兒的腦幹聽力反應只見到Ⅰ、Ⅲ及Ⅴ波,同時第Ⅲ波的振幅很小,到六個禮拜時,第Ⅲ波才會較明顯,到第三個月時,才能分得出第Ⅰ到第Ⅴ波;而且此時的第Ⅳ及Ⅴ波仍是連在一起,有時不易分辨出來,見圖13,至一歲時,五個波才真正地分清。

13 年齡對腦幹聽力反應的影響

 

    上述的因素,常常是綜合多個因素在一起,或者因素間也互相牽扯影響,而非單一因素,所以在考慮是何種因素影響到反應結果時,需多方向的考慮,不要只侷限於某一點上。由於第Ⅰ到Ⅴ波的穩定性高及重複測驗的信度強,而第Ⅵ及Ⅶ波則無此特性,因而臨床上一般只用第Ⅰ到第Ⅴ波的訊息,而不用剩下的兩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