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微雲」由胡適作詞,意境和蘇東坡《水調歌頭》中「不應有恨,何事常向別時圓」有異曲同工之妙。趙元任特別提示此曲從「偏偏月進窗來」開始,唱奏者都要用非常細膩的技巧,有一點兒、一鬆、一緊的唱奏法來表現。

也是微雲(1926)—胡適作詞
男高音獨唱—白玉光

也是微雲,也是微雲過後月光明,
只不見去年的游伴,只沒有當日的心情。
不願勾起相思,不敢出門看月;
偏偏月進窗來,害我相思一夜。

二、作曲者注:

1962年作。胡適作詞。以前還沒有發表過,是胡先生抄給我的,這個歌是要十分入情地唱奏的。在法...(technique)方面就是要把快音唱的圓,長音唱的有vibrato。從 “偏偏月進窗來” 以下,唱者伴奏者都要用一點兒一鬆一緊的唱奏法,大約總是在前三拍由鬆而緊,第四拍由緊而鬆,但是也不能太呆板就是了。

三、胡適介紹:


胡適(1891-1982)文學家、思想家。字適之。安徽績溪人。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曾任駐美大使、中央研究院院長。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民國六年發表〈文學改良雛議〉、〈建設的文學革命論〉於《新青年》。同年七月以二十八歲之年齡擔任北大教授,參與創辦《每周評論》。五四後期提出「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的口號。民國十七年與徐志摩等創辦《新月》。畢生提倡白話文學,闡揚科學文明,鼓吹民主自由,對我國近代學術思想影響很大。
著有《中國古代哲學史》、《白話文學史》、《胡適文存》、《嘗試集》、《中國哲學史大綱》等書。
被史學弟子唐德剛譽為中國最後一位書生的胡適之,不愧是"新文化中舊道德的楷模,舊倫理中新思想的師表"。胡適不願意自己的寡母失信於人,更憐惜一個"舊式鄉下女子"對媒妁郎君多年的癡盼。遂在一個可以革命叛忤,造反有理的年代裏,獨逆自由戀愛新潮,順承母命,許身江氏。而把自己對當代才女陳衡哲的真情,默默地獨淹於綺色佳湖心,終生深藏不語。這份夏濟安似的黯啞情愫竟是如此綿長深邃。多少次還讓我誤把他當作史篤姆筆下"茵夢湖"中那個癡心的歷史教授呢。

論趙元任樂歌與胡適新詩的結合

回上一頁